推動玉林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
民營企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推動高質量發展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。培育和壯大民營企業,是加快改革進程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,也是順應時代發展大勢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。
玉林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營企業發展
2019年初,玉林在廣西率先出臺《關于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創建民營經濟先行示范市的意見》“1+6”政策文件,并配套出臺《玉林市企業規模效益倍增計劃實施方案》等6個文件,每年安排超過4億元專項財政資金用于創建活動,從各方面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,大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2020年,受疫情影響,玉林一些中小企業陷入資金困難等困境,市場主體增長也受到一定影響。玉林市迅速出臺《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16條政策措施》等政策,優化企業服務,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,有效推動了玉林經濟復興。
玉林作為中小企業名城,民營企業隊伍極為龐大。從體量上看,2018年玉林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數量為25.46萬戶,至2019年達到30.09萬戶,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98.7%,截至2020年6月30日,玉林市場主體總數達32.99萬戶。據統計,民營企業為玉林貢獻了54%的稅收、70%的固定資產投資、80%的地區生產總值、90%的城鎮勞動就業、91%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。2018年玉林在廣西民營企業100強企業中共有6家,2019年達到了10家,2020年有8家。培育了南方黑芝麻、三環集團、大業建設等一批知名民營企業。在民營經濟的有力推動下,玉林經濟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,綜合實力始終排在廣西第二梯隊領頭羊位置,2019全市GDP增長7.2%,高于全區平均水平。2020年4月,玉林市榮獲首批“廣西民營經濟示范市”。
玉林民營企業發展存在的短板
玉林民營企業在近幾年的成長十分迅速,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,但同樣也存在一些制約長期發展的實際問題,阻礙了培育和壯大民營龍頭企業的發展道路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一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差,難以形成規模優勢。在玉林民營企業經營行業中,大多為輕型傳統行業,如手工編織、服裝生產、食品加工等,而高新技術行業、高端產業占比明顯不足。大部分民營企業產品高技術含量低,多處于產業鏈低端,附加值低,品牌知名度不大,市場占有份額不高,核心競爭力不強。
二是企業低小散問題突出,難以形成競爭優勢。玉林民營企業多數屬于中小企業行列,單件利潤率低,依靠數量累積經濟成效;企業規模小,大部分企業產值在一億元以下,而投資額超百億元或產值百億元以上的“雙百”民營企業極少;企業分散程度明顯,在玉林的大街小巷、各縣(市、區)鄉鎮及偏遠山村,都分布著各式民營企業,集聚度不高,聯動效應不強。
三是企業管理體制不健全,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優勢。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決策、監督、財務制度,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固化封閉,小富即安思想嚴重,影響了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,使得企業逐漸喪失活力和人才吸引力,發展缺乏可持續性。
四是企業信貸負債壓力大,難以形成品牌優勢。近年來,隨著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、中美貿易摩擦、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,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信心,部分企業資金鏈薄弱,負債壓力大,民營企業經營舉步維艱。在行業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,容易產生畏難情緒,致使投融資意愿不強,影響企業下一步的發展與壯大,難以形成品牌優勢。
推動玉林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
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,新一輪的消費潛力賦能將帶來玉林民營企業產業升級轉型新窗口。玉林要搶抓機遇、聚焦目標、乘勢而上,以更大的力度、更實的舉措、更優的環境,建立健全玉林民營企業發展和治理體系,落實“放管服”改革,打出一套民營企業現代化發展建設的“組合拳”,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一是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,提升生產效率。加大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,引導民營企業進行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,推動傳統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發展,幫助新興民營企業進行戰略性轉型,升級技術、裝備和管理經營方式,實現傳統產業在價值鏈上的功能攀升。提高民營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,組織開展民營企業信息化專業技術普及,打造使用更便捷、功能更齊全的“云應用”平臺。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,重點扶持高端制造裝備、生物醫藥、文旅健康、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民營企業做強做優。
二是強化民營經濟聯動發展,完善產業布局。要打破民營企業資本封閉經營的桎梏,突破狹隘的、內在的限制,通過強強聯合、資產重組、品牌聯盟、產業鏈延伸等等形式,逐漸做大做強自己,形成有行業影響力能起示范帶動的龍頭企業。做好對產業集群的優化布局,對分散的民營企業,開展有效的資源整合,努力做到以市場為導向,以政府為引導,合理布局在交通、人力、土地等條件成熟且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縣(市、區),形成具有創新活力、產業上規模的現代化產業集群示范園區。
三是加大民營經濟要素供給,創新配套政策。建立多層次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的保障體系,加大人才引進和緊缺人才補貼力度,吸引高端人才在玉林集聚,加大對實用型、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,強化高職院校與企業間的人才合作機制。搭建創業創新金融服務平臺,通過整合平臺數據,匯集金融資源與惠企政策,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需求以及多元化融資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。鼓勵民營企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,多管齊下保障民營企業用地,推行彈性年期出讓、租賃、先租后讓等靈活多樣的套餐式供地方式。
四是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,培育龍頭企業。建立民營龍頭企業服務平臺,根據企業投資額、產值和所屬行業等特征,重點推進玉林100強民營企業的發展建設,力爭在3年內全市有20家企業進入廣西民營企業100強行列。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型的獨角獸企業,加大對“單項冠軍”“瞪羚”和“創新優秀”民營企業的培育力度,從融資、土地、技術、研發、市場銷售等環節給予政策傾斜,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給予獨角獸企業精準施策。實施民營企業名牌培育戰略,有序推進實施玉林民營企業品牌計劃,定期進行產品展覽等推廣活動,為玉林民營企業的品牌推廣搭建平臺,提升民營品牌的市場影響力。
五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,提高服務效能。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,促進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,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新興產業發展,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區市重大建設項目。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,建設政府與企業溝通協商的有效途徑,對重點企業實行“企業管家”“服務專員”制度,跟蹤協調解決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。完善民營企業訴求受理處置程序,全面公開涉企服務事項及辦事流程,全面推進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標準化,簡化行政審批程序,提高跨部門業務辦理效率,擴大政府服務領域,把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理念融入到各個服務環節中。(凌常榮 王朝勇)
(凌常榮系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導師;王朝勇系廣西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)